文章精選:
企業家的自我超越
一個顧問公司總經理的
成長發展故事
回顧這十年的顧問生涯,可以用滿載而歸形容這段旅程,不論是物質的層次或精神的領域,這十年都沒有白活,而且還過得非常精彩,這篇文章我將藉著回顧自己的成長發展的歷程,現身說法一個企業家該如何地自我超越,雖然個人的成就仍不足為外人道,但我認為豐富的生命內涵,確實值得將我這十年的生命歷程做一個歸納總結,為有心成為企業家的朋友,提出忠告及建言,讓大家能了解一個企業家的使命,決不只是為了一己之私,而有更高層次的目的,也因為如此才能讓企業家更容易成功!
生命中意外的岔路
對於一個受過完整工程背景訓練,從英國留學回來的材料工程師,當時一心只想往工程領域發展,希望能成為研究所所長,卻在工作兩年後,意外地走上生命中的岔路,進入了顧問的行業,在不知顧問為何物的情況下,一頭栽進了令人欣羨的明日產業,進入了當時在台灣號稱最大的顧問公司-中國生產力中心,一個半官方的財團法人機構,當時曾經一度擁有超過300位顧問師的顧問產業龍頭,對台灣產業的發展起了重大的貢獻,也就是這個決定,全然改變了生命的歷程。
當時我正參與一個國家品質提升的計畫,也就是希望透過各式各樣的方法,提升國內產業的產品品質,在當時曾經從日本方面引進了許多最新的品質手法,於是從中學習了許多很管用的品質改善的方法,並到企業去講課及輔導,由於對我來說完全是陌生的領域,所以反而能用更客觀的角度,去思考及應用這些工具,再加上當時的生產力中心的文化,是非常的自由開放,也讓我們有機會四處學習,並發展自己的能力,令我印象最為深刻的是,每月一次的月會,身為總經理的石滋宜博士,總會利用半個小時的時間,為所有同仁介紹國外最新的管理新書,並為我們摘要整理,因而養成了我們愛讀書、愛分享的良好習慣。
人生總是有許多的意外,
這是上天賜給我們的學習機會!
所以我也被間接地鼓勵去嘗試甚至創新過去沒有的東西,在這幾年間,除了品質的領域,也開始跨足新的管理領域,最值得一提的是,當時的製造業正在朝產品的設計開發努力轉型,為了提高產品的附加價值,必須具備新產品的開發能力,當時廠商與我們顧問都沒有什麼經驗,於是我參考美國及日本的架構,創造出適合台灣中小企業的產品開發模式,稱為同步研發系統,並且與國內企業合作,證實這套同步研發系統適合國內的企業使用,這也是我第一次嘗試自我的創造過程。
也許讀者會覺得很訝異,為什麼我可以隨意創造我想要的東西,是不是我有什麼特權?其實當時在生產力中心幾乎人人都可以創新,要特別說明的不是每一家顧問公司都能如此開放,據我的了解,正好相反,當時的生產力中心是採用專案績效的管理系統,採開放式的管理,所以幾乎是任何人都可以去開設新的項目,自行發展新的管理方法,唯一需要注意的反而是這套方法能否經得起企業的實際考驗,還有財務績效的目標,其他沒有任何限制。我很感謝當時能在這樣一個環境工作,它讓我們激發出許多個人從未發現的潛能,不斷地在自己的能力上做自我的超越與突破,管理的制度已經鬆綁,所面臨的是來自使用者的挑戰,我想如果我沒有在生產力中心工作,我可能連超越的機會都沒有,所以我現在負責的顧問公司就是沿用當時的管理機制,激發員工自我超越的動力。
找尋人生的願景
經過幾年的工作與學習,在中心擁有豐富資源的環境下,讓我得以有幸接觸許多國內外的管理專家,和許多企業實際輔導的案例,並且了解了企業運作的全貌,這是在其他機構即使花上二十年也沒辦法得到的寶貴經驗。在此同時也讓我了解到原來顧問有分為兩大類,一類稱為專業顧問(Content Consultant)是出售自己的工作經驗,藉由指導他人給企業建議獲取收入的模式,而另一類顧問稱為流程顧問(Process Consultant)是專門提供各類的管理工具及方法,輔導企業應用這些方法,提升他們自己的經營能力,這兩類顧問的最大差異在於是否相信自己能給企業答案,我已經發覺顧問即使是再有經驗,也無法給企業最好的答案,因為企業必須負起經營上的責任,自行做出最合適的決定,而顧問可以提供的是方方面面的思考及規劃的管理方法,以提升管理者的能力,這也附合世界的潮流與趨勢。
有了這樣的釐清以後,我開始思考成為顧問的人生意義與價值在哪裡?我很幸運的在28歲就成為企管顧問,遠遠比我人生的規劃早了20年,雖然我這幾年過的很快樂,但是我是否還要繼續走向一個專職的企管顧問?我為何要待在顧問界?這些問題一直縈繞在我的心頭,久久揮之不去,順帶說明一下顧問的生涯發展有好幾條路,一條是在企管顧問界鍍過金之後,可以回到企業內擔任專業經理人,不過不能脫離業界太久,另外一條路就是成為專職的講師顧問,還有一條路是自行創業,憑著自己的知名度走出自己的路。
在實際的顧問工作上,也在此時遭遇到了瓶頸,當我們試著教企業員工一些相當實用的工具方法時,起初相當有效,但是要進一步結合公司的管理系統時,就會遭遇到組織的問題,而這些牽涉到人的議題就變得錯綜複雜,阻礙了這些管理工具的落實性,令我更覺得困惑的是,我們提供的管理方法真的對企業是有用的嗎?我們真的能協助企業的管理者嗎?在什麼情況下,所提供的顧問服務才會對企業有效?這些沒有答案的問題,卻是啟發我思考工作意義的關鍵。
從個人的角度來看,我之所以對顧問的工作有一份執著,就是因為顧問真的有機會協助企業,解決許多企業本身無法解決的議題,這是我在企業工作所無法做得到的,所以我覺得顧問工作的價值在於,可以影響甚至改變企業,使他們的組織產生效益,如果我只在企業內工作,就算讓我當上總經理,充其量我只能搞好一家企業,而顧問卻可以把許多家的企業弄好,這是多麼有意義且影響深遠的一件事!就是由於我在當時找到了工作的意義,讓我不會再心猿意馬,專心一意地朝顧問的道路前進。
人雖然不能選擇工作、
卻可以賦予工作意義!
就在此時,有一本書-第五項修練出版了,我馬上就買來一賭為快,其中所說的情境,與我在工作上所遭遇的困境簡直一模一樣,令我深深認同其中所提出來的論點,有一次在與工作夥伴的閒聊中,就立下了願景希望來推動學習型組織在企業的應用,在八年後的今天,回頭看當初的目標,真會覺得這兩個不知天高地厚的年輕人,竟然敢去碰一個這麼龐大的管理學說,不過也很慶幸當初完全不知道其中的困難,才讓我們得以懷著理想,越挫越勇,不斷的學習與超越自我的極限。
行願與實踐
於是在沒有任何背景也沒有任何優勢的情況下,憑藉著願景的熱情,就這樣在組織學習的路上走了八年,一路走來、始終如一,所碰到的困難如米粒一般多,卻也甘之如飴,還記得當初找不到中文的資料,買了一大堆的英文資料猛啃,把這些資料翻譯成中文給夥伴們參考,經常工作到晚上一兩點也不會覺得累,也曾經為了學習必要的技能而拜訪國內的知名專家,卻遭到冷眼以對,而更大的困難還在後面等著,在當初成立的一個組織學習研究小組,因為沒有財務上的支持,從原來的十多個人,逐漸離去,最後只剩下兩個人堅持下去,可以說當我們開始實踐願景的同時,困難隨即而至,直到今天都還存在著。
雖然手上沒有任何資源,憑藉著一份對願景的執著,卻也逐步開發出五項修練的課程與活動,進入到商業化的運作,當然絕不是閉門造車,我本人曾經在這段時間到美國麻省理工史隆管理學院進修系統動力學,並且多次參加美國組織學習的年會,曾經有一段經歷至今仍然難以忘懷,有一次遇到學習型組織的大師-彼得‧聖吉,我曾經向他表達要在台灣推行第五項修練的企圖,希望得到他的一點建議,結果他居然告訴我他不知道,這令我衝擊至深,沒想到管理大師竟然不知道,結果反而讓我不受任何束縛的自由發揮,創造出適合中國文化的本土化做法,經過多年後我才知道他是故意不告訴我,讓我可以自由發揮。
雖然到後來我必須自掏腰包,前往美國學習最新的學習型組織管理方法,但是卻讓我更加確定我真心想要的願景是『讓所有企業成為學習型組織』,從而面對一次又一次的挑戰,雖然有了課程架構,卻必須找到願意配合我們實驗創新的企業,於是我們推出了轉動學習之輪的計畫,希望能找到幾家願意長期配合的廠商,與我們共同學習,感謝上天的眷顧,可以順利的找到廠商,進行課程的實驗與學習,事後我們與這些學員都成為非常要好的朋友,經過一年又一年的學習,我們逐漸掌握了其中的精髓,學習型組織的各項技術也逐漸完備了,那真是一個浩大的工程,其中包括了系統動力學、認知心理學、潛意識學習、自我成長、團體諮商等等,而且每一個學科下面還分了好幾個子項目,光是了解不同的學科就需要好幾年的時間,更何況還要實際應用到企業的管理,並且要整合運用,沒想到只有兩個人,居然也能在短短幾年內,達到這個目標,所花的時間當然難以估計,而最重要的是真正的認同而喜歡這套方法,當我們目睹了五項修練工具,為組織化解了深層的衝突,建立了共享的願景,或認清了複雜的系統結構,我們都會衷心的為他們感到高興,因為如果沒有這套方法,企業可能永遠沒有機會面對深層的組織問題,更遑論解決之道了。
只要找到路,就不怕路遠
而自己也因為四處演講推廣,而逐漸成為這個領域的專家,對於我這個企業管理的門外漢,可真是始料未及的意外收穫,為了更進一步的突破企業應用的障礙,除了學習及收集必要的資料,我們在自己的工作上,也使用同樣的五項修練方法,因為受到了美國一位顧問的啟發,他說"We don't do what we teach",也就是說顧問從來不會去使用自己所教的方法,這是多大的諷刺啊!於是我暗自在心中發誓,我要教我所用的管理方法,所以我也開始實踐五項修練的方法,尤其是當我們遇到不清楚的地方又找不到企業可以實驗時,我們就在自己的團隊中試驗各種組織學習的工具,也就是如此,才讓我們學習及體會的速度,遠遠超乎其他的團隊,而且也能快速在企業心目中建立起專業的形象。
直到2001年所屬的組織發生變化,高階主管不斷的更換,也影響到組織的結構,讓組織產生了巨大的改變,我曾經在一年內換了四個部門,讓我不知該如何持續我的工作,在許多同事紛紛求去的影響下,也為了學習型組織的願景,我不得不做出成立自己公司的重大決定,雖然我從來沒有想過要當企業的經營者,卻為了理想,創立了顧問公司,於是將公司命名為羽白國際管理顧問公司,羽白之名取其習字的拆解,強調習之而後能學的重要精神,並以此為核心的理念,提供組織各項可以習用的方法、工具及觀念,繼續推動五項修練的管理方法。
意外的收穫
曾經聽過一個聖經的故事,有一天早晨耶穌基督要求門徒出外去撿拾鵝卵石,並告訴大家說,你們今天將會經歷極大的快樂與痛苦,於是大家出門撿拾自己喜歡的鵝卵石去了,到了晚上回來,耶穌問大家撿了多少的鵝卵石,由於石頭很重,所以也沒有撿多少,結果打開包袱一看,所有的鵝卵石全部變成了價值不斐的鑽石,頓時所有的門徒都覺得很快樂,因為手中的石頭轉瞬間變成了寶物,但是隨後大家又感到非常的痛苦,好懊惱當時為什麼沒有多撿一些鵝卵石回來!
追求人生的願景有許多的收穫,就像這些鵝卵石一樣,當我們努力追求願景時,往往難以得嘗所願,然而卻在旅程中不在意的撿了一些鵝卵石,經過多年後,才發覺那是一份非常有價值的禮物,這些意外的收穫,往往不是當初最想要得到東西,卻在無意中出現在自己的口袋,不禁令我更佩服生命的內涵就在於許許多多的意外-不想要的鵝卵石。
雖然距離推動學習型組織的願景,還有很遙遠的路要走,但奇妙的就是為了要追求真心想要的願景,卻意外地得到許多的收穫。最大的收穫,是在願景追求的過程中,超越了自己能力的極限,培養了許多新的能力與專長,例如產品規劃、課程設計、顧問引導甚至翻譯等等,許多自己想都沒有想到的能力,也由於我自己親身應用五項修練,自我超越的修練卻意外地找到了我人生的目標,在心智模式的修練中,我學會了深度聆聽,卻意外的讓我的顧問輔導技巧更趨圓融,而系統思考的工具,我則實際用在公司的策略規劃上,讓我能心平氣和的面對各種的變局,當然也包括這次的SARS疫情,另外在推動學習型組織的過程中,更意外地認識了許多企業經營者,以讓我得以快速的學習到一個企業家的眼光,以上這些意外的收穫,沒想到卻成為我現在實際經營一家顧問公司,所不可或缺的必要技能,卻在自我超越的過程中不知不覺的養成了,也讓我有能力可以滿足許多企業的需求。
羽白的存在價值
在2001年正式成立了羽白公司,並將公司的願景定為,『使大中華區所有的組織都成為學習型組織』,由於羽白是在願景的理想下誕生出來的公司,當然整個組織的結構也是為了實現願景而架構出來的,而我們公司本身就是根據學習型組織的理念所設立的,我們本身也就把五項修練工具實際應用到組織內部的實際工作上,所以我擬出了羽白的核心價值觀:
1. 我們深信每個個人或組織,都有潛力成為學習型組織
2. 我們衷心的協助組織或個人,為了真心想要的願景而學習
3. 我們立志成為組織的教練,引導組織成員自創未來
4. 為了更整體而長遠的未來,我們堅持告訴我們服務的對象,更根本而長期有效的建議
5. 我們堅信組織的存在是為了實現成員的理想,而不是為了創造組織的最大效益
雖然這五條核心價值,看似簡單易懂,但是在顧問這個行業要能依循這些價值觀行事,卻是相當不容易的事情,就拿第四條來說,就很少有顧問公司能做到這點,許多顧問公司為了盡快的賣出自己所提供的課程或服務,就會用各種銷售方法促使顧客購買,而不會站在企業的立場為他們考慮是否需要這些課程,而這其中面臨的兩難就是必須在客戶的利益與自身的利益之間作一選擇,當然這也就反應出我們顧問或講師的能力問題,如果能力夠強,也就不容易有兩難的局面發生,我們可以兼顧客戶與公司的利益。
而第五條更是在顛覆我們傳統的組織,如同第五項修練裡面談到的,現在幾乎所有的組織都沒有辦法照顧到員工更高層次的需求,也就是所謂的自我實現,原因是傳統的組織是根據控制導向的信條所設計的,根本不容許組織成員有實現理想的機會,一旦有此念頭甚至還會被組織視為忠誠度有問題的員工。為了要撤除控制的藩籬,讓同仁們能順利實現理想,我幾乎重新設計了整個組織運作的機制,把做決定的權力,交到同仁的手中,盡量減少破壞信任基礎的不必要審核,加強同仁之間的團隊學習活動,試圖塑造一個開放而安全的環境,然而即使如此,仍然有人會感到不自在。
這讓我不斷的思索羽白公司存在社會的意義與價值,如果我不能讓羽白成為同仁實現理想、實踐願景的場所,公司將沒有存在的意義。如果我們自己不能實踐學習型組織及五項修練的方法,我們更沒有資格去實現『使大中華區所有的組織都成為學習型組織』的願景,於是我們將會喪失存在的價值,即使為了生存而賺取許多收益,我仍然認為羽白並不存在。
以上是以我自己的自我超越的歷程,為企業家朋友們現身說法,對於我個人或羽白公司來說,仍不能算是成功,但這並無損於這十年來實踐五項修練及自我超越的體會,所以最後以我個人的觀點,對企業家朋友們提出幾點建議:
1. 人生的道路往往不是自己能決定的,但下一步要往哪裡去,卻是你的責任。
2. 釐清了願景,只是行動的第一步,但如果不行動,就會更難以釐清願景。
3. 企業家的個人願景與企業的願景幾乎一致,所以釐清了個人願景就是釐清了企業的願景,相反的,企業的願景不清楚,往往與企業家個人的人生目標不明確有關。
4. 只要找到路、就不怕路遠,願景雖然具有北極星指路的作用,卻不要執著於願景本身,多想想願景對於個人及組織所帶來有形無形的好處是什麼。
5. 在願景與利潤之間,寧願選擇願景:選擇了利潤,除了利潤你會失去一切,如果選擇了願景,你會擁有獲利的一切能力,然後利潤隨之而來。
~ 羽白國際 總經理 劉兆岩~